第75集团军某旅:模拟飞行,虚拟空间磨砺打仗本领

解放军报 作者: 陈典宏 苏国威 杨元庆

座舱外,球形屏幕实时呈现飞行视景;座舱内,态势信息和飞行参数在显示屏上实时更新……日前,记者前往第75集团军某旅采访,参观某型直升机模拟座舱,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记者在该旅飞行模拟训练专修室看到,两座大型球状设备中间的模拟座舱,由某型战机真实座舱改造而成。模拟座舱四周,高分辨率曲面屏全向环绕,山川、河流、村庄等场景逼真呈现。置身其中,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此刻,该旅飞行员万观志正坐在模拟座舱内,熟练地操纵“战机”展开模拟飞行。

“随着科技手段不断进步,飞行训练模拟器已广泛应用于部队和院校飞行教学训练。”模拟飞行教员马瑞告诉记者,“这套模拟仿真训练系统可让飞行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经受摔打磨炼。”

球形屏幕上,铁翼加速飞旋。记者坐进前舱,在马瑞的指导下轻提总距杆,操纵“战机”飞离“地面”,直冲“云霄”。

白云、山川、河流,在球形屏幕上快速闪过。“战机”平稳飞行不一会儿,突然发出“嘭”的一声异响。紧接着,屏幕画面猛然抖动,身后传来一阵战机引擎的声音。

顿时,座舱内红灯频闪、警铃大作。随着机头忽左忽右剧烈晃动,记者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坐在后舱的万观志迅速调整“战机”姿态,综合各项数据判定,战机遭遇“单发停车”特情。随后,万观志根据预案紧急处置,成功完成“迫降”。

“尽管只是模拟飞行,但强烈的真实感令人印象深刻。”走下模拟座舱,记者有感而发。

马瑞告诉记者,这些年,部队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战机出动频率加快、飞行架次增多,倒逼官兵转变以往“重实装、轻模拟”的观念,探索更严格、更高效的组训模式,通过模拟仿真训练打牢实装训练基础。

两年前,一座飞行训练专修室在该旅营区拔地而起,使飞行训练硬件设施大为改善。一年前,两套大型飞行模拟专业设备落户该旅,广泛运用于基础飞行驾驶、机载设备操作和空中特情处置等课目训练,助力提升军事训练水平。

“离地三尺无小事。如今,我们绝大部分特情处置训练,都能在模拟器上进行。”马瑞告诉记者,特情处置训练一直是飞行训练的难点。使用模拟器开展训练,不仅能让飞行员不受气候、地域、环境的限制展开模拟飞行,还能预设发动机停车、液压系统故障、尾桨失效等特情,有效检验和提升官兵特情处置能力。

“强化模拟仿真训练可大幅缩短基础课目实装飞行时间,让年轻飞行员在模拟器上积累‘航时’和经验,加速飞向蓝天。”马瑞说。

说话间,记者跟随马瑞绕到飞行模拟器后方。马瑞指着一台电脑告诉记者,这是模拟座舱的“神经中枢”,能实时收集飞行参数,对飞行员技战术本领进行精准评估。刚才的模拟仿真训练中,万观志果断有效的操作已被录入系统,为后续开展训练积累了可靠数据和宝贵经验。

“缩短了训练周期,节省了训练成本,提高了训练质效,模拟仿真训练推动飞行训练水平整体提升。”该旅领导介绍,下一步,他们将依托信息网络和仿真建模技术,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兵种的模拟训练器材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单机、编队和战术层级的模拟训练体系,充分释放“虚拟演兵场”助推战斗力生成的效能。

短  评

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陈典宏

战争是力量的对抗,更是科技的角逐。随着科技因素对打赢制胜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战斗力生成中发挥的“杠杆”作用愈发凸显,不仅催生出全新的战争手段,也从根本上改变着训练的形式、手段和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第75集团军某旅建立飞行模拟训练专修室,采用高技术手段,开展实景式、沉浸式模拟仿真训练,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为练兵备战赋能,推动科技力向战斗力、保障力高效转化,成为撬动战斗力跃升的“新支点”。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向科技要新质能力、要质量效益,还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各部队应紧盯军事科技发展和作战样式演变,确立适度目标、科学把握进程、瞄准关键节点,不断提高军事训练科技含量,积极探索相应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推动科技优势更好更快转化为能力优势、制胜优势。